2024年10月17日至10月18日,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夏一巍副教授带领王美淇、田雨鑫、杨俊杰等8名同志组成“菁英计划”团队,前往西昌市司法局开展了一次深入调研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访谈刑满释放人员及社区矫正人员,以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其生命历程、犯罪成因、教育情况。这次调研实践不仅是一次学术研究的探索,更是一次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现实意义:关注边缘群体,探寻犯罪根源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给许多人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让一部分人因种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往往面临着社会歧视、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疏离等一系列问题,他们的生命历程和犯罪原因值得深入探讨。通过对这些人群的调研,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犯罪的深层次原因,还能为社会治理、刑事政策的优化提供学术依据和实践参考。
调研过程:深入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
在为期两天的调研过程中,团队首先前往西昌市司法局,与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通过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团队成员试图从中找出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访谈中,许多受访者表示,家庭环境、教育缺失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薄弱是他们犯罪的主要因素。
除了深入的访谈,团队还精心设计了一份问卷,旨在通过量化数据分析进一步验证访谈中的发现。问卷涵盖了受访者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及犯罪情况等多个维度,以期通过大样本数据进一步探究犯罪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和心理因素,丰富调研的研究基础。
数据分析与研究:从个体生命历程到社会原因
在调研结束后,团队对访谈内容和问卷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初步分析,团队发现,犯罪成因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家庭结构的不稳定和教育资源的匮乏是许多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走上犯罪道路的关键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家庭支持和教育引导,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其次,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也加剧了他们的犯罪倾向。许多受访者在出狱后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困难和社会歧视,缺乏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这使得他们再次走向犯罪的边缘。
通过数据分析,团队还发现,犯罪行为的发生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情感缺失、社会排斥和挫折感等情绪问题往往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心理因素。团队成员结合心理学理论,提出了进一步干预和预防犯罪的可能路径。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以及改善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环境,社会可以更有效地预防犯罪的发生。
展望未来: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菁英计划”团队此次在西昌市的调研实践,不仅加深了成员们对犯罪成因的理解,也让他们认识到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调研活动让他们更加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也增强了他们以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犯罪成因,并希望通过实践推动政策改进,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调研活动结束后,团队计划进一步完善调研报告,并将研究结果提交给相关部门,以期为刑事政策的优化和社会治理的改善提供参考。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菁英计划”团队与西昌市社区矫正中心负责人合照
凉山州西昌市风景风貌
原创供稿人:王美淇 电话:18713036858 邮箱:3525194284@qq.com